撰文:祝维沙
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出台后,我在《当前发行港币稳定币的方法需要重构》等文章中指出,现行发行机制存在潜在缺陷,并系统性的指出了解决路径。有人认为,我所提出的方法不过是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「区块链化」,与央行数字货币(CBDC)的发行方式大同小异。本文旨在回应这一疑问,厘清二者本质区别。
核心观点:央行发行的是基础货币 M0,而港币稳定币属于广义货币 M2。CBDC 的发行主体是央行,港币则由商业银行发行。两者在信用基础、流通机制与价值稳定方式上存在根本差异。
一、港币与 CBDC 的区别
二、港币稳定币与 CBDC 的异同
尽管二者均可能采用区块链作为技术底层,但其发行机制有本质区别:
三、港币发行模式是法币稳定币的「鼻祖」
1982 年加密货币原始概念由大卫乔姆(David Chaum)提出,到 1989 年他才发明数字现金(DigiCash),中本聪的比特币系统「现金」一词来源于此。
当时加密货币还在襁褓中,联系汇率制度作为成熟的制度从 1983 年运行至今已 42 年,其市场化、分散化设计体现了「不依赖单一权威」的区块链精神。USDT 等稳定币于 2014 年才出现,其创始人布洛克·皮尔斯(Brock Pierce)公开表示「借鉴了香港发钞行模式」。可以说,港币发行机制是稳定币的制度先驱,其成功源于制度设计而非技术,至今都没有超越。 而港币中心化的调节和管理被 USDT 采纳,而「不依赖单一权威」的区块链精神没有体现在 USDT 之中。而 USDT 实质可视为港币发行方式的阉割版,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主权稳定币的发行。
四、港币稳定币的合理发行方式
若将港币发行的底层技术替换为区块链,即形成「港币稳定币」。这一模式能有效解决稳定币发行的三大核心问题:救助缺位、信用不透明与命名混乱,避免在锚定币基础上重复发行稳定币的「叠加杠杆」风险。
在这一模式下,港币与港币稳定币并行流通,无杠杆之忧。即使港币或稳定币汇率偏离 1 美元兑 7.75–7.85 港元的区间,也可通过机制独立调节。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特·霍姆斯特伦(Bengt Holmström)在《抵押与流动性》(2023)中指出:「香港联系汇率制的抵押-套利双轨机制,是应对货币危机的帕累托最优解」。采用联系汇率制度,并以区块链实现港币稳定币,是当前港币稳定币最优解。
五、金管局的及时响应与未尽之事
我在 7 月 21 日发表《稳定币法案推出后会引发金融海啸吗?》一文,指出稳定币发行存在的三大风险,我没有讲透,是给有心人看的。暗示港币稳定币是金融海啸的风口。
金管局于 8 月 1 日推出「实名穿透 + 数据留存 + T+1 赎回」政策,虽引发市场争议,但有效堵住了系统性风险大部分漏洞,产生金融海啸的可能性大幅减小。他们擅长细节执行而战略层面的高度尚有提升空间。例如港币机制比 USDT 机制高出一节,为什么香港金管局要退而求其次?难道需要跟美国走吗?不知道彭励治爵士才是鼻祖吗?
Sir John Henry Bremridge 香港联系汇率的优秀设计者
若金管局未及时响应,我原本计划撰写《贝森特收割香港:港币彻底崩溃》一文,深入分析潜在危机。由此可见,金融制度与机制设计远比技术本身更重要。
如果对《贝森特收割香港:港币彻底崩溃》感兴趣的读者可登录无链网站,从 8 月 20 日开始十天内,下载无链平台达到 3000 人我便写此文。尽管部分漏洞被堵住了,但还是干货满满富有创意,会很有启发。贝森特不可能干这事,但是加密货币的人就说不准了。当然也不容易让港币崩溃。
Techub 是一个全球性的科技社区,旨在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和资源,我们的使命是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科技社区。
备案号粤ICP备2023094802号